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心得&分享]國家地理攝影精技-數位篇

圖片
[ 心得 & 分享 ]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數位篇      數位攝影的技術發展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根據我以前所看過文章的印象,第一台數位相機是在 1970~1989 年代時就推出了,針對這件事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Kodak 先做出第一台數位相機,另外一種是 Sony 先推出,至於真相是什麼,我也懶得去考證了 ( 之前在 PTT 有看到網友推文說, ”Kodak 都要倒閉了,這個榮耀就留給 Kodak 吧 !” 所以在我心裡我會默默的覺得是 Kodak 推出第一台數位相機 ) 。雖然數位相機的第一次現世是早在我出生之前的事情,但是一直到 2002 年左右才開始走入普羅大眾的生活,雖然數位相機已經開始被大眾接受,但是由於當時的數位單眼價格還是偏高,因此底片攝影還是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大部分的攝影書籍還是會以底片攝影為基準點去撰寫,數位攝影的部分則是推出一些專書去針對數位化這件事情進行介紹,本書就是在這樣子的時空背井下出版的,一本專門介紹數位攝影的書。 我家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四百萬畫素,買於 2002~2003 年之間,當時的廣告號稱世界最小的相機,可以放於襯衫口袋內,當時花了 17000 元。圖片來源 :www.dpreview.com 。 跟著第一台數位相機一起買的記憶卡,要價 2700 元,現在 2700 應該可以買到 64G~128G 的容量。   由於本書的定位是在於讓大眾認識數位攝影,所以書中的內容主要環繞在介紹數位攝影、攝影數位化後所帶來的好處、如何用 Photoshop 修圖以及道德爭議。從感光元件的不同形式 ( 例如 CCD 、 CMOS 、 Foveon) 、影像儲存的格式 ( 例如 TIFF 、 RAW 、 JPGE) 、解析度與白平衡等內容去做介紹。道德爭議則是數位攝影普及之後常會被討論到的話題,因為數位化的關係,無中生有這件事情變得容易了許多,從對於事實要求嚴格的新聞攝影或是紀實攝影到明文要求不可合成的攝影比賽,創作跟紀實的界線變得很曖昧與模糊,一張影像中哪些部份是真的,哪些部份是假的,已經變得有些難以判斷,只能靠攝影者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對於自身作品的主觀認知與使用目的了。 一般的數位相機有時候在 ” 放大倍率 ” 上表現會比具有 1:1 放大倍率的微距鏡頭還要好。相機 :Ol

[心得&分享]大視覺-國家地理攝影美學經典

圖片
[ 心得 & 分享 ] 大視覺-國家地理攝影美學經典     基於一種就算自己拍不出精彩照片,還是可以欣賞他人的精彩照片的心情,而開始買下自己喜歡的攝影集,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三本攝影集形式的書籍 ( 前面兩本是前田真三的攝影集 ) ,會買這本書其實有點偶然,偶然來自於我在當替代役時候,科長給了我他的書展禮卷,逛書展的時候就看到它,買下它,帶回家。不同於前面介紹的書籍,因為它不是太攝影理論和技術取向的書籍,所以這本書的文字極少,最多文字的部分大概就是序,前言以及誌謝這三個地方,然後就是每個章節前面的文字敘述,對於照片的簡短文字描述以及有時候會出現以一整頁的方式勘出某一位藝術家 ( 例如布列松 ) 、作家 ( 例如馬克吐溫 ) 或是名人 ( 例如溫絲頓‧邱吉爾 ) 對於某一個章節的主題說過的想法,除此之外的其他內容則都是照片,帶給讀者一種細水長流式的視覺享受,很適合坐在一張舒服的椅子上悠閒地喝著飲料,然後慢慢地欣賞它的內容。 對我來說,攝影就是捕捉一個正在流逝而真實的瞬間-賈克-昂利‧拉提格。攝於:苗栗。 攝影就是不斷的嘗試把某個美妙的或重要的東西裝進框內,從生命之河擷取一個有意義的瞬間,將它永恆地分割出來。攝於:苗栗。   本書的結構方式是分成六大章節分別是光,構圖,剎那,色調,時間與驚奇,就如前段所說,在每一章節的前面都會有一段篇幅不多的文字敘述去針對該章節的主題進行說明,說明他們對這六個主題的想法以及在攝影上的影響與意義,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無法針對主題進行全面性的探討,但是也由於這樣子的安排,讓讀者在看完文字之後,會有屬於自己對於主題的思考空間,有時候文章就跟照片一樣,適當地保留,可以多出許多想像與思考的空間。以攝影集來說,照片絕對是重點的部分,本書的照片涵蓋的主題廣泛,從風景、生態、人物到特寫都包含在內,大部份都還滿精彩跟有趣的,可以看到為國家地理雜誌服務的攝影師們的在各個領域的照片呈現,並依據這六大主題去做照片位置的排放及安排,並且附上簡短的文字介紹,讓讀者可以了解這張照片的情境。   在對的時間、對的光線下,任何東西都不平凡-亞倫‧羅斯。攝於:新社。 重要的不是你眼前的東西,而是你看見的東西-亨利‧大衛‧梭羅。攝於:台中逢甲大學。 不論底片的感光度有

[心得&分享]國家地理攝影精技-人物篇

圖片
[ 心得 & 分享 ]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人物篇   人像也是攝影世界中很主流的一個題材,人像跟其他的主題一樣充滿了豐富的變化,從人的頭部肖像照、紀實攝影、人與環境結合的擺拍或是美女沙龍照等等諸多類型,是我除了風景、生物之外另一個想要拍出精彩照片的領域,而這本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人物篇是我踏入人像攝影的第一本相關入門書籍,雖然跟現在市場上大部分的人像書籍取向不太一樣,但是那時候的我看完之後真心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真不錯,我自己也想要拍出書中這樣子的人像攝影。   這本書在於器材與構圖的部分著墨較其他幾本同系列的書籍少,較多的部分著重在拍攝人物這件事情的本質上,針對不同的人物主題 ( 街頭攝影、人像攝影、環境人像、家人等等 ) 以及如何說關於被攝人物的故事進行較多的論述並提供方向以及訣竅,像我這樣子在人像攝影中是一張白紙的人來說,可以從這當中學到許多。由於本書的出版是國家地理雜誌,我們可以在書中窺探到為國家地理雜誌效力的攝影師們的對人像攝影的取向與觀點,在他們眼中有力的人像照要同時表現出外貌與個性,因此他們喜歡拍攝看起來有故事性的人物,這是我想努力的方向,此外還有將人與其所置身的環境一起拍攝下來,藉由人物去凸顯景物,或是由景物為人添加故事都是他們偏好的人像攝影方式,同時也是我想要學習的人像攝影。 要將人物的的外貌與個性展現出來其實是件滿難的,或許可以先從捕捉當下的情感或是情緒做為練習。攝於 : 苗栗。 將人物與背景一同攝入,讓人可以了解到這群人在旅行的途中所處的狀態。攝於 : 台東 or 屏東。   書中提到了許多拍攝人像的訣竅與手法,其中一個訣竅反覆的在同系列的其他作品中出現,那就是 ” 靠近一點 ” ,越接近拍攝的目標,越能參與到他的故事,也越能讓觀看的人更能感同身受。另外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拍攝手法就是 ” 剪影的人像 ” ,在我剛踏入攝影領域的時候,我對於剪影的使用只侷限在風景攝影,看了書中的剪影人像手法後,才了解到把這種常用在風景的手法使用在人像的效果,之後也在生活中找尋機會使用這樣子的手法。而在本書的最後面提供了如何用照片說故事的想法,有單張照片的說故事方法,也有多張照片的,對於拍攝一個有故事的人像照,除了要拍到那個人外,重要的是還要拍到那個人的故事。 拍攝的當下越靠近目標,越能與影

[心得&分享]國家地理攝影精技-旅遊篇

圖片
[ 心得 & 分享 ]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旅遊篇   旅遊大概是國人目前最愛的休閒活動之一,每逢周末假日都可以在較為知名的旅遊景點看到大批的遊客,對我而言出去也是一件充滿吸引力的活動,走訪不同的地方,看看不同的風景以及不同的文化,然後將自己看到的美景或是有趣的畫面記錄下,基於這樣子的一個小小的理由,因此我買了這本書,期望自己能從中多獲得一些知識與啟發。 旅遊攝影對我而言很大部分是記錄當下的感受,想著自己坐在長椅上悠閒地看著清澈的海,、蔚藍的天空,就是我想要捕捉跟表達的感覺。攝於 : 澎湖。 每次去清境玩的時候都覺得趕羊秀很有趣(大學跟研究所期間因為地理之便總共去了五次,不過還略輸我某位學姐對阿里山的熱愛)。攝於:清境農場。 本書一如其他的系列作品一樣,有著文筆流暢易讀、採用的照片優美以及專 業攝影師的經驗分享等優點,書中架構分成三個部分,旅遊的事前準備( 30% )、旅遊當下 (65%) 、回到家後該做的事 (5%) ,事前準備當作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你要去旅遊的地方,也是書中一再強調的重點,可以透過當地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了解當地的風景,再加上自己的創意拍出 「你的」 照片,閱讀以當地為背景的文學著作或是旅遊書籍以了解該地方的文化,了解當地的文化可以幫助旅行者更能夠在攝影作品上表現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與感覺,對於當地的第一印象常常是激發創意的無價之寶。除了先做功課外,對於器材的選擇也是旅行的事前準備之一,先想想要拍攝怎樣子的主題,再來決定要帶哪些器材,這些部分書中都有分析並提供意見,更重要的一點,如果要買新器材的話,最好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免得因為不熟悉器材而錯過了精采畫面。 還記得我在逢甲念書的時候,有一門必修叫做 ” 文明史 ” ,那學期上課的主要內容古蹟,課本是一本 ” 古蹟入門 ” ,經過這一學期的課程之後,對於台灣的古建築、或是廟宇建築多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拍這張照片的當下,我還可以說得出廟宇裡的大部分建築細節的名稱 ( 我有很認真上課 ) ,不過隨著年紀大了,這些東西現在也漸漸淡忘了。攝於 : 鹿港天后宮。   旅遊的當下的重點就是拍照,從鏡頭、光圈、快門、光線的應用到天候、季節的對應方式,以及拍攝的主題提供了多面向的意見,尤其在光線方面特別強調使用黎明以及落日時的光線(這本書

[心得&分享]國家地理攝影精技-風景篇

圖片
[ 心得 & 分享 ]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風景篇   風景是我最喜歡同時也是我最常拍攝的攝影主題,來自好山好水出好人的苗栗的我,與自然景觀接觸機會當然很多,不論是地形奇特的火焰山,雄偉壯麗的聖稜線,三個知名水庫(永和山、明德、鯉魚潭)這些都是值得拍攝的題材,也培養了我在風景攝影方面的興趣。 火焰山(火炎山)由山腳的角度拍攝。攝於:三義。 火焰山(火炎山)由山頂的角度往后里拍攝。攝於:火焰山山頂。 雄偉壯麗的聖稜線 。攝於:苗栗泰安。   為了要增進自己在這方面的攝影能力,我閱讀了許多書籍,而這次要介紹的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風景篇是我閱讀的攝影書籍中第一本專門以風景為主題的書(第二本是李鎮岩的風景攝影入門),不論是人像或是風景,基本上絕大部份的在講攝影技術的書籍都會有必定提到的部份,例如,鏡頭的特性(望遠以及廣角帶來的視覺差異)、構圖的方式(三分定律、避免牛眼、避免主題置中、運用框架等方式)、快門速度快慢的效果以及運用不同的光線的效果,透過不同的技巧去為同一個主題創造兩種情境,這些內容幾乎都是各大書籍必備的課題,在此書內也少不了。 不同的框架可以提供視覺上不同的效果。攝於:太魯閣。   除了這些常會被提及的攝影基礎外,書中還有提供一些我在其他書上沒有看見的想法或是鮮少被人提出的觀念,像是書中一開始就講到了攝影是將我們從立體空間以及五感的感受濃縮在平面裡,好的照片能夠讓人在看照片的時候喚起拍攝者想要傳達的感覺,這樣子的觀念其實很有趣,在我年少無知的歲月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才 17 歲),讓我的視野更開闊,雖然我到現在還是沒有拍出那種可以讓人家看了就可以感受到那場景的感覺的照片,但是我仍是以此為目標努力。此外還有一個觀點也讓我覺得很有趣,就是 ” 精采的照片極少來自俯瞰 ” ,因為能夠拍到俯瞰的視角的地方,通常也是很多人都可以到達的地點,所以很多人都會拍出類似的照片,這樣子地說法有其道理在,但是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用俯瞰的角度拍照片,我相信我們可以透過比別人更多的觀察力以及一點變化去拍出跟其他人照片,就算是在同一個人人皆可到達的地點。 中午時分的海,由近而遠漸層地嶄露它的顏色。攝於:後龍好望角。 同樣的場景透過不同的時間展現不同的風采。攝於:後龍好望角。